本文目录一览:
民事诉讼中法律事实和法律真实
1、民事诉讼证据三性的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证据的三性包括: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
2、民事诉讼证据特征是什么及证据的种类有哪些民事诉讼证据特征 民事诉讼证据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3、在法律实务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法院经过开庭审理做出判决,当事人并不认可,并且认为法院是歪曲事实、枉法裁判。这其中原因很多,但多数是因为当事人主张的客观事实与法院认定的法律事实不一所致。
4、在《民事诉讼法》中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这就引发了“事实”究竟指的是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的思考?我个人有以下几点看法。
5、法律主观:进行民事诉讼是需要进行举证的,证据是要经过认定才可能会被法院认可的,证据也分很多种类,不同的证据会有不同的证明效果。
客观事实,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关系
法律分析:所谓客观真实,是指案件的真实情况。所谓法律真实,是指法官依据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按照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相关规定所认定的案件事实。
在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关系上,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人们的认识的事实真相,法律事实是依照法律程序、被合法证据证明了的案件事实。有时法律真实几乎等同于客观真实,但有时候又与客观真实完全相悖。
法律事实是客观事实无法查清时的一种法律解决技术,法官不能因为案件的客观事实无法查清就不断案了,最终案件需要一个结果,因此就有了法律事实这种东西,法律事实即便不能让正义实现,但至少也不会让违反者肆意作为。
因此,一个案件事实的客观性与法律事实之间是有距离的,甚至有非常大的距离,更有的完全背离客观事实。无论人们如何努力,都无法到达客观事实。
客观真实: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法律真实理论与客观真实理论作为证据理论,在证明程度的确定性和证据裁判主义方面具有相同之处,但二者在证据的特性、证明标准等方面也存在根本的分歧。
据证明的事实,法律事实不仅是客观事实,而且它还是能用证据证明的客观事实。客观事实不产生法律后果;而法律事实是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可以产生法律 后果。
法律如何认定事实的真实性
1、法律分析:法院认定事实的依据是根据合法的证据认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事实分为客观事实和法律事实。客观事实主要指的是实际发生的情况,但是在一个案件的审理中,不可能达到客观事实,只能达到法律事实。
2、法律主观: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依靠群众,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证据的真实性怎么证明 依据我国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的规定,刑事案件不同的证据查证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法院会对证据进行查实,审实后才能作为证据使用。
客观真实和法律真实发生偏差的原因
当事人对法官认定的事实,一旦认为与“客观事实”不符,就会认为法官认定事实错误,或认为法官具有明显偏向性,这其实是因“法律事实”无法还原为“客观事实”的本质造成的误解。
在法律实务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法院经过开庭审理做出判决,当事人并不认可,并且认为法院是歪曲事实、枉法裁判。这其中原因很多,但多数是因为当事人主张的客观事实与法院认定的法律事实不一所致。
特征不同 客观事实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过程,它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范畴,无所谓对错之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
但二者在证据的特性、证明标准等方面也存在根本的分歧。法律真实理论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和法治的需要;我国的证据立法应当以法律真实理论为指导,确立以证据的合法性为其基本的价值取向。
“法律真实说”认为,要求司法人员的主观认识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其弊端在于:(1)导致人们陷入认识论上的纯粹客观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