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法律不一致(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例子)

本文目录一览:

政策和法律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区别 政策就是政策,法律就是法律,在政策没有上升为法律之前,永远没有法律效力。政策适应性强,面对社会变化可以随时调整,法律相对稳定,也可以说在有些时候发展滞后。

.实施方式不同。法的实施与国家强制相关,且是有组织、专门化和程序化的。政党政策以党的纪律保障实施,其实施不与国家强制相关,除非它已转化为法律。4.调整范围不尽相同。

制定主体不同:(1)法律是由立法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2)政策是由共产党党委制定,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政策想要形成为法律,需要经过将工人阶级先锋队意志转化为全体人民群众意志的过程。

区别是政策是指导性的指导方针,法律法规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普遍适用的规则,联系是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法律体系。

在中国法律和党的政策虽然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但是它们毕竟是两种社会规范,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二者不能相互代替。这是因为有下列五点区别: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

法律和政策的区别在于

法律和政策的区别在于:制定的组织和程序不同,狭义的法律仅能由有权制定的国家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也只能由国务院和地方权力机关制定。党的全国性政策只能由党中央决定。

政策与法律法律法规的区别有如下:制定主体不同。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法规是立法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政策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或者政治局制定。制定程序不同。

概念不同 (1)政策是阶级、政党或社会集团为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益,以权威的形式规定的,在一定时期指导、规范人们活动的行为规则。(2)法律是由国家制度认可的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区别如下:体现的意志属性不同。社会主义法体现国家意志,共产党的政策不具有国家意志的属性,是党的主张。实施的方式不同。

国家规定和地方规定不一致怎么办

不同机关制定的效力相同的法律规范之间的规定不一致的解决机制。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国家规定和地方法规不一致适用国家法规。【法律依据】《立法法》第八十七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地方性法规 与 部门规章 之间冲突,先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只有在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情况下才需要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法律分析: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生效后,地方性法规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无效,制定机关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从理论上说,地方法规和国家法规冲突时,上位法优先与下位法。